網頁

2012-12-10

台灣對這個世界好像無感

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日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台南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光陰剝去了木門上大片的紅漆,老店裡一盞昏黃的光暈下,道地樸實的擔仔麵冒著白煙和香氣,滿足了貪饞的口腹,更溫暖了疲累寒冷的身心。看似比老店還老的老闆,收走了最後一滴湯都被喝完的碗,寒暄幾句後,我再次踩著踏板趕路,與強勁的北風比力氣。

終於,Hostel的女主人為我闔上了門,擋去這一路上50多公里的寒風。沉重的行李拖著我走進客廳,此起彼落的「你好」傳自沙發上各國籍的旅人,年齡橫跨5、6、7、8年級。

有著典型重慶鵝蛋臉的女孩,正興奮地分享她這幾天所感受到的台灣人情,「我在新加坡念大學時,常看到台灣的新聞台報導兇殺、緋聞和國會肢體衝突,因此本來還對台灣的社會治安問題有所顧慮呢。」

同為台灣人,身旁從事金融業的OL嘆了口氣,「當初畢業時,我體認到台灣許多層面的問題需從體制上進行改革,因此我決定將立委助理這個職位當作一個起始點。然而,一年過去,我卻發現光是處理該發白包、紅包給哪位政商名流就花去了我八成的工作時間,而剩下的時間,則被該挖掘哪些可以炒新聞的話題給淹沒。

當全世界的焦點都關注在能源短缺問題與糧食危機、日本國會即將解散、以色列與伊朗兩國間的緊繃僵局時,台灣的電視新聞仍只繞著一些被不斷渲染的社會新聞上打轉。台灣對這個世界好像無感,對自身所面臨到的一些公共長遠課題也無感。」



媒體報導與政府決策,對於人民形成公共議題認知、國際動向觀察佔有很大的重要性。然而當社會整體氛圍都對政治、國情感到漠視無感時,誰又能擔起監督政府的責任?究竟是重口味的觀眾造就了腥羶的媒體,還是失能的媒體養成了短視的政府,這個問題似乎沒能有個明確的答案。

客廳裡,話題延續了一晚,總繞不開台灣的未來,如同一艘偏離航道而仍不自覺的船,而迎在前方的,是風雨欲來,抑或雨後的晴空?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